以“项目化”助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来源: 日期: 2023-08-15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随着主题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教师愈发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多个领域、多种经验的整合与运用,并重视幼儿的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然而,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优化主题活动实施,让幼儿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幼儿在问题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究,并以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经验分享,从而实现知识和经验的深度建构。为此,我们尝试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以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主题活动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主题”开展,这类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学习的综合性、系统性,有助于幼儿获得全面、系统、可迁移的知识和经验。但我们也发现,在活动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活动内容主观预设过多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有的教师预设活动内容时并未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准备、随机产生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和班级的资源优势等,导致主题学习内容相对固化,留给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比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影子的秘密”中,有的教师单纯地根据教材预设活动内容,忽视了幼儿自然萌发的“我们有两个影子吗”“我们的影子能飞吗”“一天当中影子是如何变化的”等探究问题,导致主题活动未能充分回应幼儿真实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过程缺乏探究性

    在主题活动实施环节,不少教师完全依照教材设计活动,引导幼儿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削弱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比如,在主题课程教材中,“光与影”主题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影子”“影子的秘密”“影子真好玩”三个板块,旨在通过手影、皮影、影子造型等幼儿喜欢的游戏,支持幼儿在感知、体验、操作的递进式活动中,对分散在各个板块中的光与影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理解与内化,实现深度学习。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会忽视主题活动设计的关联性,依照单一板块的内容设计、实施活动,导致学习过程缺乏探究性,幼儿在每次活动中只能获得零散、浅层的学习经验。

    (三)学习经验的建构相对零散

    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会组织幼儿展开分享交流,以帮助幼儿及时梳理、总结、归纳主题学习经验,但交流的方式大多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封闭式对话为主,对话内容也主要集中于学习中的问题和收获,并且由于交流时间相对短暂,不少幼儿分享的经验较为零散,不利于经验的整体建构和深度提升。

    二、以项目化学习活动助力幼儿深度学习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我们尝试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重新设计与实施主题活动——以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生成驱动性问题,支持幼儿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多路径的项目化自主探究,并通过项目成果展示来深化经验的建构,推动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一)“链接”幼儿的学习兴趣,生成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一个驱动性或引发性的问题展开,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知识,生成新经验。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尝试将主题核心经验与幼儿学习兴趣相结合,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生成驱动性问题,以此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行为。

    比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影子的秘密”开展前,幼儿已经通过“踩影子”游戏,在户外观察影子消失、影子碰到台阶会“站起来”等现象,积累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直接经验,同时也生发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一天当中影子的长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可以和影子玩哪些游戏”“影子只有黑色的吗”等。

    面对这些源于幼儿真实生活经验、符合幼儿主动探究兴趣的问题,我们对照教材中“光与影”主题课程资源和学习素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反思,最终将“光与影”主题中涉及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的核心经验与幼儿的兴趣相结合,生成驱动性问题——“影子的秘密还有哪些”,并引导幼儿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

    驱动性问题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主题核心经验和幼儿兴趣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它能更好地将主题学习目标与幼儿的发展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幼儿真实的学习需求。

    (二)“对接”多元学习路径,强化幼儿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幼儿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项目化学习中,幼儿会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多元的学习路径展开主动思考并积极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发展多种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在大班主题活动“影子的秘密”中,幼儿围绕“影子的秘密还有哪些”这一驱动性问题,按照各自的兴趣分成各个项目小组展开探究。在项目正式开始前,教师针对幼儿困惑的问题——“光源、物体与影子有何关系”“影子是如何变化的”,开展集体探究活动“猫和老鼠”“小熊吃蛋糕”以及区域游戏“光影”等,为幼儿之后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活动中,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的位置、角度,引导幼儿感受光源、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之后,各项目小组进行了自主探究。

    影子绘本组:喜欢阅读的5个幼儿聚在一起,希望制作一本关于影子秘密的绘本,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和有趣的画面向同伴介绍影子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他们首先收集了同伴感兴趣的有关影子的问题,然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图书、请教家长等途径寻找答案,并用图案和简单的文字、符号形成一幅幅画,表征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影子现象、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化的规律等。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将画作装订成册,制成属于自己的影子绘本——《影子的故事》。

    影子建构组:7个爱好建构游戏的幼儿大胆提出设想——用影子做出一座城市。他们先用纸箱、积木、硬纸板、塑料彩带等搭出汽车、马路、立交桥、房子、大树等,然后通过调试物体和灯光的距离,在墙面上形成平面的“影子城市”。“可以给城市增加一些色彩吗?”带着好奇,孩子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在光源(手电筒)上放置不同颜色的塑料卡,在墙面上做出了“彩色影子”,让“城市”变得绚丽多彩。

    手影剧组:出于对手影游戏的喜爱,10个幼儿组成“手影剧组”,创编手影剧《森林里的春天》。在剧场选址的过程中,他们经过反复实验,最终放弃了阁楼,因为从天窗射入的自然光太散,不利于影子的形成,转而选择了足够暗的楼梯间,用窗帘遮挡楼梯间的窗户,然后用手电筒打光,形成了清晰的影子。幼儿还尝试与同伴合作,通过变换手部动作,做出复杂的“影子森林”——老虎、花朵、大树等。为了进一步呈现动态效果,幼儿还用羽毛、气球等轻质材料布置舞台,使森林的场景更具生动性和艺术性。

    幼儿在不同项目小组的探究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持续、深入地探索和学习更多关于“影子”的秘密,并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项目成果。

    (三)搭建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深化知识与经验的构建

    与其他学习活动不同的是,项目化学习最终会形成一个或一系列成果。每一个成果都见证了幼儿完整的学习过程,承载了幼儿在每一个探究环节中的思考和经验。为此,我们借用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为幼儿搭建分享与交流平台,引导幼儿通过同伴对话、成果互评,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深度建构。

    当各项目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筹备“影子的秘密”主题成果展。幼儿根据各项目小组的成果进行布展、制作邀请卡、设计宣传海报,并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和教师前来参观。在成果展中,幼儿以绘本展示、手影表演等方式,向参观者介绍各项目小组的作品,分享成果形成过程中的故事、问题和收获,通过互动交流与分享,不断建构和深化有关“影子”的探究经验。成果展结束后,教师还引导幼儿将各项目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过程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在主题墙上,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子的秘密”,推动幼儿相关经验的持续建构。

    我们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助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努力将主题核心经验的学习目标与幼儿真实的学习兴趣、需要相结合,通过活动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深入整合,支持幼儿在主动建构、统整经验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