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

来源: 日期: 2023-12-15



    曲故溯源

    出自北宋陶岳《五代史补》:“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晚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后来也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

    小词典

    齐己(约863—约937年)

    晚唐著名的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省宁乡市)人。他在云游时曾封自己为“衡岳沙弥”。他与唐代其他三位诗僧皎然、贯休、尚颜齐名,流传后世的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

    郑谷(约851—约910年)

    晚唐著名的诗人。字守愚,江西宜春人,唐僖宗时进士,授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以一首《鹧鸪》得名,又称“郑鹧鸪”。

    晚唐著名僧人齐己虽然皈依佛门,却非常喜欢作诗,后人称他为“诗僧”。

    这天,一夜大雪过后,几朵盛开的梅花映入了齐己的眼帘。梅花竟然开得这么早,倒是为寒冷的冬天增加了几分暖色。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

    齐己写完《早梅》,便去拜会老友郑谷,希望这位同样喜欢写诗的朋友能给他提一点意见。

    “郑兄,我前几日在雪中看到盛开的梅花,于是作诗一首,特拿来与郑兄请教一二。”齐己拿出《早梅》,递到郑谷面前。

    郑谷认真品读,连连称赞。读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时,微微皱起眉头,总觉得有些不妥。二人反复推敲,细细琢磨,换来改去多次,都觉得没有表现出当时的意境。

    “齐兄,这梅花开得这么早,用‘数枝’好像表达不出‘早’的意味。你看把‘数枝’改为‘一枝’可好?”郑谷反复琢磨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数枝开放,确实显得相当繁盛,不足以说明‘早’,把‘数’字改为‘一’字,简直太妙了!”

    齐己认为一个字的修改使这首诗作更加贴近实际,欣然接受,并向郑谷表示感谢。后人便将郑谷称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另一个“一字之师”的故事 

    贯休是唐末五代的诗僧。一次,诗人王贞白把自己的诗作《御沟》寄给贯休,请求指点。贯休阅后,觉得“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的“波”字用得不妥,但因与王贞白不熟悉,此事也就放下了。

    一次聚会中,两人相遇,贯休便指出信中的诗应修改一个字,谁知王贞白非常生气,竟转身走了。贯休在手心写了一个字,等王贞白回来。果然,不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回来了,说应该把“波”字改为“中”。贯休也打开手掌,果然是一个“中”字。此后,贯休便成为王贞白的“一字之师”。

    绝密档案

    “推敲”的来历

    唐代诗人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反复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思考用哪个字更好。大文学家韩愈正巧路过,觉得好奇,将他叫到面前询问,得知原因后,两人便一起讨论,韩愈给出了建议。后来,“推敲”一词有了反复考虑的意思。

    这个问题有点冷

    为什么唐朝诗人这么多?

    唐朝是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的朝代,以往拘谨的文学形式不足以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再加上统治者喜欢诗歌,使唐代诗歌达到空前的水平。
您是第 位访客!